212 明末不是没有人才(1 / 2)
<content>
大概两个月之前,由吏部拟定的内阁辅臣名单,交上了白卷,为此,崇祯皇帝震怒,让首辅薛国观拟旨明发天下,只要德才兼备之士,或者虽有小过错却能为国立大功,就可以来京报备,一旦核查属实,朝廷立刻择优录用而不用再沿用以前那套做官之法。
这不,在这份旨意的影响下,应天府巡抚张国维进呈《吴中水利全书》二十官。只是他所擅长的才华没有得以施展,如果不是在乱世,而是在太平年间,说不定更能造福百姓。
崇祯皇帝很高兴,因为他太需要像张国维这样的水利方面的专家了。这个时候,处于小冰河时期,如果水利兴修得当的话,就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小冰河对农业的影响。
让他没想到的是,有的时候,运气来了,就怎么样都挡不住。
崇祯皇帝正在高兴着呢,有内侍来禀告,说候选官员陈子龙,呈已故大学士徐光启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
听到这话,他当即楞了下,随后就回想起来了。这《农政全书》,哪怕在后世,也都是有名气的。不过他穿越过来之后,一直在忙于兵事,加上从原有崇祯皇帝的记忆中,也没这《农政全书》的印象,就没去多想。可这突然之间听说,他又如何会不高兴。于是,他连忙下旨召陈子龙觐见。
陈子龙,崇祯十年进士,原本是外放广东惠州府司理。但他还没有赴任,其母病故,就回乡奔丧了。在这两年期间,就一直在整理书稿。听闻了胡正言之名,赶来京师想要让胡正言出版他整理的东西。没想到刚到京师,就看到了崇祯皇帝新颁布的爵位公告,联想之前皇帝的求贤令,就果断以徐光启的名义上奏了。
文华殿内,陈子龙觐见,此时,他才三十出头,正当壮年时候。由内侍代为转呈的《农政全书》六十卷,就摆在了御案上,崇祯皇帝立刻粗粗翻了下,发现这《农政全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等十二篇。不但总结并保留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经验,也吸收发展了当下新技术,如对刚刚传入大明的甘薯,就作了很详细说明加以推广。
看到这里,崇祯皇帝终于想起来了。徐光启曾经就上过《甘薯疏》,但当时不少人对此持有异议,觉得这种东西没用。于是,崇祯皇帝不让徐光启去负责农事,反而让他去练兵,还不给军饷,白白折腾徐光启,到死都没让徐光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想到这些,崇祯皇帝不由得很是感慨,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最终灭亡,和崇祯皇帝的识人不明有很大关系。大明帝国这么大的国家,哪怕有被后世诟病的编》,很快就呈送到了御前,崇祯皇帝立刻快速浏览了起来。
事实上,这个《皇明经世文编》,主要是收集了大明两百多年来的文章合集,就是陈子龙这些编辑觉得对当下治国有用的,就摘录编辑起来的。这本的价值,当然不及《农政全书》,其中有不少,其实只是泛泛而谈,也有道听途说,但不可否认,这个对于如今这个乱世,确实是有用的。如果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去实践的,肯定会有成果。
粗略浏览一遍之后,崇祯皇帝便对一脸期待地陈子龙,微笑着地说道:“朕很欣赏有志之士,看来,卿皆其余人等,也是有心了。如此,就由卿去把他们都找来,朕打算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