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练兵之日 寻获甘薯(2 / 2)
为了避免迟到,他早饭也不一起跟家人吃了,跟老管家福伯交待了一声后,便让人备了马,与书砚一起出门。
出门之后,在街上遇到有卖早点的,让书砚去买了几个包子作早餐,在马上边吃边行。
他今日定好的所有人集合时间是巳初,换成二十四小时制的话,也就是九点整。
这个时间其实并不算太早,但平日江宅早饭的时间也是到七、八点了。如果八点开饭的话,到吃完饭,再赶过去,他却是怕有些来不及,故而今日连早饭也不在家里吃了。
这时代还没有准确的钟表计时,所以他也不太估得准时间。
据说早在北宋哲宗时期,就有一个叫苏颂的,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装置有操纵机构的“水运仪像台”,甚至能够精准计时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
元朝时期,也有个叫郭守敬的发明制作了专门计时用的机械钟。因整体造型像是宫灯,发明之后又被放置在大明殿上,所以被称之为“大明殿灯漏”,能“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初正皆如是”。
这两者都是早期欧洲钟表的祖先,西方钟表的发明,也是源于古代华夏的天文学与机械知识传播到了西方,然后西方人才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包括火药、纸等四大发明,也都是如此。
早期的西方,一直落后于东方文明,而且落后的不是一点半点。连种地都还没研究出精耕细作,不翻地,不除草,连垄耕种植法都没有,每年开春撒把种子,完全靠天收成。
甚至欧洲早期的农业种植是按“种子产出比”计算的,撒下多少种子,就能预估多少收成。而且这个比例长期维持在一比二,也就是地里撒十斤种子,基本只能收获二十斤粮食,产出低的可怜。
而通常一亩地需要播种二十斤种子,收获也就大概只有四十斤。对比同时代东方农业大国,亩产则早已轻松突破百斤,乃至几百斤。
此时大明的上等熟田,一亩地基本能产两石粮,换算成斤数,便是三百多斤接近四百斤。
欧洲甚至到工业革命前,许多地方的农业种植都还停留在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
欧洲文明的突破与进步,主要是有赖于蒙古时期成吉思汗的西征,带去了许多先进的东方文明与知识,这才让西方土著们接受了文明的洗礼。
就跟后来的西方殖民一样,蒙古人当时确实是传播文明去了。而且也确实变相传播了文明,火药就是这一时期传过去的。蒙古人也很擅于学习,把宋朝火器对付他们的经验,都拿去对付西方蛮子了。
但无论是宋时的水运仪象台,还是元朝时的大明殿灯漏,都实在太大了。大明殿灯漏据说高一丈七尺,差不多两层楼的高度。水运仪象台更大,约有三、四层楼高度。
而且这两样东西也差不多失传了,反正民间是基本不见。计时基本都靠滴漏、日昝等东西,早期的华表甚至也是一种计时工具,靠太阳照射其影子的长度来计时。但日昝、圭表这些太依赖太阳,阴天就不能用了,滴漏也不方便携带。
据说欧洲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发明出了用摆锤做为动力的钟表,但当时的钟表也很大,基本都是钟楼。
直到十五世纪初,德国才有人发明出小型钟表,再之后,便是十五世纪末的更小型怀表开始问世。
现在是十六世纪初,这时怀表应该已经出现了。江河决定等接触到欧洲人后,应该搞一只过来。而且在此之前,也要聚集这方面的人才,研制出东方钟表来,不能让西方专美于前。
他本人虽然不懂钟表的设计与具体原理,但知道摆锤这个最重要的重力运行理论,聚集一些专业人才要搞出来,应该便不难。实在不行,就弄台西方的钟表过来,拆开了逆行研发。
赶到西甲庄的时候,江河自己预估应该是早上八点多,太阳才出来不久。今日朝阳初升时,天边还有红彤彤的早霞。
天边一片红,这是个好兆头。
而当江河赶到西甲庄后,发现今天果然是交了好运。在他规定的巳初之前,不但名单上的所有一百人全都聚齐赶到。
而且在最后一个最晚赶到的人手中,居然还带来了他之前拜托过江大中托人四处寻找打听的红薯,此时称之为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