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生意上门(2 / 2)
“何平虽说和负责亚太地区的副总裁有交情,不过和北美这边没什么关系。”
“你要换个一般人来,一两百块银幕就给你打发了。”
说到这里,周洛忽然问了李大白一个问题:
“你觉得索尼哥伦比亚能给《卧虎藏龙》多少开画银幕?”
李大白想了几秒钟,猜了一个她认为比较低的数字:
“怎么着也得个一千块吧,李安还是挺有名气的导演。”
“哈哈,这你就想多了,我估计吧,三四百块就差不多了。”
周洛被李大白这个答案逗笑了,说出了正确答案。
“啊,李安才能拿三四百块银幕,那不是亏定了?”
李大白的语气尽显惊讶之色,显然没有想到差的这么离谱。
“亏应该是不会,李安对美国市场的把握还是有的,不过开画银幕多不了是肯定的。”
周洛这话并不是信口胡说,前世的《卧虎藏龙》在戛纳首映,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欧洲的品味和美国的品味不太一样。
《卧虎藏龙》的优点就是李安把美式的电影结构和思想包装进了一个中国故事之中。
他因为早年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对中美文化都有比较深的了解,所以能拍出两边都认可的电影。
《卧虎藏龙》其实细究剧情挺符合美国人对中国武侠的想象,比较迎合美国观众。
两国的文化差异其实挺明显的,就像唐朝文人寒山子,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但是要是说一句话,大家就能想起来了:
‘寒山问拾得曰:……’
他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基本就相当于李白杜甫的地位。
后来日本文化传入美国,他还成了“垮掉的一代”诗歌运动的朝圣对象。
因为他的禅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美国人对我朝的想象。
回到电影上来说,就像李大白前世演的那部禁片《植物学家的女儿》。
(这片子讲女同的,被禁的原因是尺度太大,我在这配个图,如果没看到就是被夹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至于剧情就是一股异味。)
我们自己看起来就突出一个异味,虽然故事是中国故事,不过能感受到那种猴子被放在动物园里观赏一样的感觉。
“《卧虎藏龙》就三四百块银幕,我们上来就有两千块保底,这下你知道了吧?”
“老板,还是你的面子大!”
李大白用力的点了点头,感叹道。
“不是我的面子大,是富兰克林的面子大。”
周洛从钱包里抽了一张富兰克林轻弹了一下。
“李安之前的电影都是一些文艺片,虽然奖拿了不少,但是商业价值比不上我。”
“跟你说了好几次了,好莱坞是个特别现实的地方,你能带大家赚钱,那他们就能把你供的高高的。”
前世《英雄》因为在《卧虎藏龙》的珠玉在前,才拿到了四五千块的开画银幕。
而另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导演周星星,《功夫》当时上映的时候,只拿到了不到一百块银幕,地位可见一斑。
“那《卧虎藏龙》岂不是和我们要正面碰上了?”
李大白忽然反应过来一个问题,《天地英雄》和《卧虎藏龙》一前一后,都要参加戛纳。
既然要借戛纳首映的光,那上映时间肯定也不会差太多,注定要碰一碰。
李大白刚说完上句,很快的摇了摇头否定了自己刚才的话:
“不对不对,几百块银幕和我们完全没得比,题材也有点像,那他们咋办,延后上映吗?”
周洛思考了一下说道:
“不一定,李安说了不算,虽然他是导演,不过投资人是索尼哥伦比亚。”
“索尼哥伦比亚要是觉得《卧虎藏龙》和我们一起上映能让影迷一次看个够,那也有可能一起上映。”
周洛笑了笑,直接给《卧虎藏龙》在国内的票房成绩判了死刑
“反正《卧虎藏龙》在国内的口碑肯定好不了,李安要回本只能指望北美了。”
“为什么啊老板,在国内没戏还要指望北美票房?”
李大白的脑子有点转不过来了,周洛这句话超出了她的理解范围。
“《卧虎藏龙》在拍摄的时候你净盯着国际章看了是吧?”
周洛没好气的说道。
“你和李安说话,我又不能凑过去,周闰发又不理人,不看国际章也没什么熟人啊……”
李大白悻悻的回答道。
“算了算了,我直接跟你说白了吧,《卧虎藏龙》的剧情,国内观众肯定不喜欢。”
周洛也没指望李大白说出点什么高见,给她解释道:
“当时李安跟我说国际章拖拍摄进度的时候,给我看了一下剧本,你猜怎么着?”
“我不知道,老板你就别卖关子了。”
李大白翻了个白眼,继续给周洛当起捧哏来。
“《卧虎藏龙》的动作戏都比较夸张,有点像跳芭蕾舞。”
周洛双手在空中大致比划了一下,
“比如电影的中后段有个重要剧情,周闰发和国际章在竹林里斗剑,比轻功和剑法。”
“你要是让没见过这一套的美国人来,他肯定起立鼓掌,觉得太有想象力了。”
“不过国内观众怎么说也是看过武侠剧的,一看这镜头,就显得太夸张,不真实。”
是的,前世《卧虎藏龙》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惨遭滑铁卢,观众对片中的动作戏就这个评价。
而且不止是内地观众这么说,港台地区一样是这个看法。
《卧虎藏龙》一亿多美元的票房,基本全是北美票房,在国内和港台地区的票房相当感人。
当时《卧虎藏龙》在国内上映的时候,上座率不到四成,根本没人排队,港台地区也一样。
所以直到最后下画,《卧虎藏龙》的票房只有一百三十万人民币,在香港则是两百万港币,加起来不到五十万美元,就是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