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西影的带头大哥(2 / 2)
“《没事偷着乐》是赚了;
《网络时代的爱情》保本;
《山顶上的钟声》小亏一笔;
《美丽新世界》亏的底裤都没了;
《钱塘苏小小》也是收不回投资。”
周洛伸出手指,一一细数去年西影厂出品的几部电影。
“张厂长,咱们明人不说暗话,没有《我爱你》分红的那四百多万,去年肯定是亏损的。”
“这种情况下还强行要求产出二十部片子,很不现实。”
现在西影厂的情况比长春电影制片厂稍好一点,不过也有限。
因为有周洛和洛书影视作为京城的落脚点,西影厂前往京城讨生活的人员比较集中。
西影厂自己拍摄时还能找得到有经验的员工,所以还能产出像《没事偷着乐》这样的赚钱电影。
“我觉得还是保证产出的质量为主,之前那种导演的一言堂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最重要的是把制片团队保留住,现在那种低质量的剧直接叫停。”
“改制之前的乱象要是改制之后还不解决,那改制就毫无意义了。”
张培民听完周洛的话,沉吟起来,半天没有说话。
周洛见他没有回应,接着说出自己的设想:
“张厂长,我现在的想法是可以把洛书影视和西影进行深度绑定。”
“洛书影视今年正在拍摄和已经立项有四部电视剧:《浪漫满屋》、《父母爱情》、《大宅门》,年底还有《女医传》。”
“这几部剧分别代表了偶像剧、家庭情感剧、年代剧、历史正剧。”
“电影方面没什么好说的,公司现在就我和何平导演两个正式导演,算上顾长卫就三个电影导演。”
“《图雅的婚事》、《掮客》、《我的野蛮女友》、《套装》,还有一部停留在纸面上的外宣片”
“这些项目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多重审查之后才能通过立项的。”
“咱们厂子里,现在的情况不乐观,优秀的老导演都要么拍不动,要么退休了。”
“留在厂里混日子的导演又没法产出高质量内容。”
“制片团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才想到京城开分部,招揽熟练人才。”
周洛的目标是京城的一批辗转于各个剧组之间的精英们。
1999年的现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积重难返,在东北的下岗潮中,通过买断工龄的方式,把厂子里的精英员工推向了市场。
从此长春电影制片厂就退出了中国电影的舞台,退回东北拍一些无关痛痒的电影。
这些长影精英们占据了京城剧组的核心,大部分剧组都有长影人在支撑,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了10年左右。
这些长影的精英员工逐渐步入老年,可能把自己的技能留给了徒弟,但是电影的工业化进程却是停滞的。
甚至可以说是倒退的,所谓的电影工业化是标准化、流程化、项目化的,参考好莱坞。
而这个时期的京城剧组,一般人无法辨别成员的水平高低,是不是骗子。
所以只能通过找之前合作过的,或者是找同行推荐,才能找到合适的剧组成员,直接退化成了熟人社会,没有熟人你就很难拉起一个合格的剧组。
电影圈子也变得极其不透明,科班毕业的导演出来没有用武之地,一毕业面对的就是熟人社会,大部分只好无奈的转行。
这种行业的混乱造成了一个问题:中小成本的电影水平非常低,和美国、日韩、欧洲的低成本电影根本不是一个水平。
而这批制片精英虽然投身市场,身上带着精湛的技术。
但是行业没有工业化的标准、流程,一切都是拍到哪算哪,随拍随改。
这种环境下,想拍好电影,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花钱,导演多操心,大部分制片人对电影失去控制,回到了老路上。
这是西影厂不得不改制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第二个原因就是资金问题。
上级部门对待包括西影厂在内的国营厂,就像对待国营制造业一样,要求在年底对年初资金进行说明。
这对电影厂来说就是紧箍咒,电影行业和制造业实业一个标准,这是非常离谱的。
电影行业是有客观规律的,一部商业电影从立项开始到上映,跨年是经常的事情。
而且往往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会多个项目并行,拉着外部强援合资,降低风险的同时做大项目的蛋糕。
洛书影视就是这么发展的,比如刚刚获奖的《掮客》。
它的立项是在1998年的三四月份,到正式拍摄完已经十一月底,送展在1999年的5月,上映还在等待暑假,也就是7月。
中途洛书影视还开了《我爱你》、《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三部并行。
投资也是拉上了西影厂、北影厂还有金盾影视制作中心。
从立项到上映,经过了一年多,这已经算比较快的了。
像洛书影视这么操作,在国营厂就是完完全全在禁区跳舞。
以韩山平的老家峨眉厂为例,峨眉厂在国营电影厂里算是最市场化的一个。
峨眉厂因为有自己的院线,所以在后世经常能拿到主流大片的投资份额,比如《战狼》、《红海行动》,但是因为资金证明的关系,没能投资。
所以,周洛这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就是西影厂的最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