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外援(二)(1 / 1)
六月初的楚北地面气温骤升,炎炎烈日高悬数日后气温转为闷热。依照以往的经验,不日暴雨即来,是入梅的预兆。
纵然迎面风吹不绝,可坐在马背颠簸只小一会儿,身着薄衫的傅寻瑜浑身上下就已湿湿黏黏的颇不舒服。又驰片刻,前方一匹青马上的骑士回首对他挥了挥鞭,他望见远处林木间立有一座小亭茕茕独立,心下慰然,旋即加紧催马。
马至近前,傅寻瑜始才发觉,这亭并非给旅人游客歇脚用的凉亭,而是与几排拒马鹿角建在了一起。亭外尚有七墨,故而虽是后附的新人,却也颇受重视,亦知晓些关键消息。而傅寻瑜则算赵营的老人了,他是四川蓬安县人,本在家耕读,但崇祯灿与陈洪范的担保。只凭他自己的所作所为,绝对难以得到湖广地方官的支持。
何可畏受赵当世的指令,调查过张献忠养军的方式。设卡征税是其一,谷城地处南河、沔水及汉水交会处,张献忠于此“立关于河,榷税为饷。月数千金”。其二便是强行接收襄阳乃至附近州县西营能触及到的田亩租赋。其三则是派出部队,直接向乡绅、官宦征收粮饷,但凡抗拒者,皆严惩甚至杀头。这些方式虽能短期获利丰厚,但毕竟太过粗暴跋扈,也直接导致张献忠与湖广地区从小到大的地方官都势同水灿的关系,才能了解到这些情况。
傅寻瑜不禁又想到数日前赵当世与陈洪范接洽的事。张献忠招安的推手是这两人,他们和张献忠实则已经绑在了一起,然而等到招安后他们才发现张献忠没有想象中的好控制,张献忠始终坚持“不奉法,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的四不原则,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熊文灿几次命推官程九万前往谷城调兵,“屡檄从征,不应”,“及调其兵,三檄不应”。熊文灿心中的慌乱可见一斑,而他又无法转而制裁张献忠打自己的脸,所以能做的,只有扶持诸如赵当世这样的人,以为制衡。
回到谈话中,吕越继续道“事不过三,灿要求他将部队精简成最多两万规模,但张献忠不允。而后熊文灿就向朝廷禀报,朝中派了包凤起来西营阅兵,阅兵完毕后包凤起却没有按照明军惯例赐给赏银慰劳。张献忠因而大怒,质问包凤起的同时在检阅台下垒砌柴火,要将检阅台付之一炬。得亏明治院都御史李成章极力劝解方罢,但张献忠因此事与朝廷到底弄得很不愉快。而林铭球最近巡视到楚北,来西营走一遭,未始没有替朝廷纾解误会、探听西营虚实的意思。
“世间不平,内外强敌无计,但秀、张能奇。”
傅寻瑜点头抚须,叹道“虎父无犬子,今日大开眼界。”
蚍蜉传